阿里巴巴集团上周二晚间宣布,向上市公司阿里巴巴B2B提出私有化要约,其最终回购价格为每股13.5港元。如私有化成功,预计将耗资190亿港元左右。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将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让我们免于承受拥有上市子公司所需面临的压力,能够制定对客户最有利的长远规划。私有化要约也可为我们的股东提供一次具有吸引力的变现机会,而不必较长时间等待公司完成转型。”
●退市之变并非空穴来风
继盛大网络私有化之后,马云也把阿里巴巴私有化了。马云的这一举措是基于B2B业务模式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加快转型和升级。由于之前受限于上市公司的构架,动作不够彻底,正是出于对B2B股东负责,促使其下决心把B2B私有化。
B2B业务2007年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成功上市,却未能趁机大捞一笔。马云在邮件里表示,由于过去几年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原材料、汇率、劳动力成本等巨大压力下,B2B业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快转型和升级。
私有化总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在这方面,我们思考过,痛苦过,也一直在努力。但受限于上市公司的架构,升级的决心不够大,动作也不够彻底。”是不是陈天桥对盛大网络的私有化进一步刺激了马云的神经,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阿里巴巴的私有化进程?或许马云才是正解。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阿里巴巴私有化已经成行,或许在弱市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进行自己的私有化之路。
●“PPP策略”留出回旋余地
上市和退市之间的纠结在“PPP”模式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吗?采用“PPP策略”(Public- Private-Public,即“上市-退市-上市”),退市后另觅市场再上市有望为企业提供一次凤凰涅
的机会,有望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使股东和PE等机构
投资者均存在获利空间,对于企业而言是个多赢的选择。
其实对于盛大网络和阿里巴巴来说,再上市的可能性短期内还不会很明显,毕竟自身的业务是多元化的,作为投资集团公司,为自己的子公司上市铺平道路或许获得的利益更大。为何集团非要去上市呢?如果说当初上市是为了融资,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大的影响力和平台效应。那么经过资本市场的洗礼之后,这个意图已经实现了,不需要再证明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上市之后,各种信息的透明化,反而制约了集团腾挪的空间,有时候容易陷入被动,还不如私有化之后更有弹性。这或许也是一些集团开始选择私有化的目的之一吧?
有人说公司上市的时候只融了17亿美元,但私有化要花出去20多亿美元,看起来是个赔本的生意,有人建议阿里集团可以用低一点的价格把买回来。但马云认为这不是阿里巴巴的风格。其实对于阿里集团来说,未来的成就显然不是这区区20多亿美元可以比拟的,而且集团下属的一些企业在未来的上市道路上也会更加宽泛,这种潜在的价值和成长,岂是现在的得失可以比拟的?
●以退为进的另一种融资
马云邮件显示:“就像当年上市是阿里巴巴发展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样,今天的私有化也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此外,当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并不是很“友善”的时候,在这个市场相对低迷的时候,选择私有化,也可以控制成本,这本身也是一种策略。
目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和欧债危机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强烈。可以说,私有化是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实现转型的一个手段,退市其实是另外一种融资。当外国投资机构对于中国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其市场领先地位出现质疑的时候,私有化何尝不是一种以退为进?
●A股私有化退市鸦雀无声
长久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投资者在国外,业务和用户却在国内,这种企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的情况一直存在。未来私有化可能持续地出现,成为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实现转型的一个手段。
阿里巴巴B2B公司紧随盛大网络谋划私有化,或许会引起国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私有化浪潮。去年,在美上市的中消安也宣布了私有化退市计划,并且近10家中概股公司也表示了实行私有化退市的意向。而自2006年扬子石化等七家公司被私有化退市之后,国内的A股就再无私有化退市声音。
国内除了大盘蓝筹股,A股的估值仍然高于海外市场,股东实现私有化的成本很高,收益却很低,这就限制了国内股东私有化的动力。同时,大股东现金状况以及A股私有化投资文化基础薄弱也是导致A股鲜现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国内上市公司留在股市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的企业业绩很差,但地方政府为保住壳资源往往予以补贴;有的企业乱圈钱,把股市当取款机。不同的是,香港、美国都有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制度,企业在股市反而是一种压力,便可能考虑退市了。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股东增持就是加强私有化的一个过程。当大股东增持超过5%时,就必须发布公告,如果增持超过20%,就需要向股东要约收购。市场上不断涌现的股东增持概念就是写照,只不过这其中的投资、投机的可能性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