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低俗语言 网络媒体"责无旁贷"
发表日期:2015.10.16 访问人数:589
10月15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称,2014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等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10月15日,中国日报网)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特有产物。当日益强大的互联网,席卷了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智慧无穷的网民们,本着自娱自乐的精神,发明了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语言。有些文字和语言比较有创意,构成了现代汉语体系的创新语言,比如“囧”字,以其形象性敲开了中国语言体系的大门,成为新成员;然而,与此同时,有些原本具有娱乐性质的语言,大肆传播,甚至骂人等不文明语言盛行,网络语言,面临着粗鄙化的问题。
网络语言粗鄙化,受互联网传播速度影响,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语言问题,污染着我们的文明生活环境。若是网络的个别语言,只是在个别小团体之间传播,这些问题不用担心;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一些粗鄙的言语,传播速度和影响速度惊人,已经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可想而知,若是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何谈语言文明?
网络低俗语言盛行,媒体具有着重要的传播责任,尤其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本来自由性就比较强,加之传播效应也比较快,因此,本来只是小范围内传播的语言,一经网络媒体扩大,很容易“家喻户晓”;而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博取点击率,有意识无意识的应用网络低俗语言提升点击率,更是助长了网络低俗语言的气焰。
解铃还须系铃人,整治网络低俗语,网络媒体是重要的一环。应该看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因为其审核比较严,除了一些特别不规范的地方报纸外,大部分的传统媒体都相对较为严谨而规范;网络媒体则不然,网络媒体的自由性质,使得网络媒体的审核和传播相对更为自由,进而使得网络低俗语有了较快的传播路径。因此,在整治网络低俗语言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应该把好“审核关”,既掐断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路径,更防止网络低俗语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然,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需要文明语言的不断补充。在大力度整治网络低俗语言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引导社会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语言氛围。大众和媒体多向传统和经典语言取经,不断增强传统语言的魅力,网络低俗语言的生存空间,将在文明语言的挤压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抵制下,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最后销声匿迹。